攀登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攀登架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小语种冷与热之间

发布时间:2020-07-13 18:06:27 阅读: 来源:攀登架厂家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小语种人才缺乏”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来。

随着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一些专家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小语种”虽然“小”,需要的人才却很多。这次会议还出台了《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意见》——目前和我国建交的175个国家中,通用的语种约95种,而我国仅能开设54种语言课程,预计到2017年,这个空缺将被完全填补。

未来,小语种规划还面临哪些问题?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上,我们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全面看待“小语种热”这个问题?在小语种热的背后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小语种,热在哪

非通用语种,也被称为小语种,是指那些在国际交往中使用范围不很广泛的外国语言,特指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阿拉伯语之外的其他所有语种。近年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少小语种专业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追捧的“香饽饽”。每年仅全国本科院校的小语种招生人数就超过5000人,在各地专科层次的招生更是数以万计。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在开设的26个语种专业中,每年报考小语种专业人数均爆满,学生生源质量普遍较高,其中甚至不乏来自各省市的高分考生。从就业情况看,国内各外语院校小语种毕业生,因其特有的语种特殊优势,培养取向明确,就业渠道相对稳定,有相对固定的用人单位,且以国家事业机关、驻外使领馆以及海外企业为主。即便是地方院校和民族院校培养的小语种外语人才在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有“用武之地”,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新宠”,为此备受考生的青睐。

我国小语种教育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为加强与亚非国家和东欧国家的友好交往,国家高度重视并逐步开展非通用语种外交外事人才的培养工作。60多年来,中国非通用语种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几经波折,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才等方面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外交、政治、军事、经贸、文化和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对小语种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2001年,教育部在北外、上外、广外、北大、中国传媒大学等八所高校设立“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重点规划培养高层次小语种人才。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能够开设54个非通用语种课程,是国内开设小语种专业最多的高校,在语种上已经完全覆盖欧洲所有国家。

此外,市场导向对于“小语种热”的产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市场对于小语种人才的“热捧”,不少高校都开始设立小语种专业,目前国内开设朝鲜语专业的各类院校就超过200家,仅上海就有10所高校开设朝鲜语课程。随着中国与巴西、葡萄牙、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家在外交、文化、贸易等方面往来日益密切,葡萄牙语专业的市场需求愈趋旺盛,在国内持续走热,国内开设葡萄牙语的高校超过20家,而开设意大利语专业的高校也达到14家。与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的尴尬局面相比,小语种专业却是“风景这边独好”。

小语种建设还有不足

然而,面对日益升温的“小语种热”,我们也要保持冷静,全面思考在新时期我国非通用语种教育规划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认同标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非通用语种数量和质量是国家外语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非通用语种在满足国家现实特种需求,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语种数量方面,我国目前开设的小语种专业和课程明显不足。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国防教育法”中将汉语、俄语、朝鲜语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语言列为重要外语,资助并鼓励大中学生学习。“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国更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台“关键语言”战略,政府和军方更是斥巨资支持各大高校对危及“国家安全”的语种课程学习。仅哈佛大学就能开设90个语种课程,该校非洲研究拥有24种非洲语言课程,其中很多语言的名称在我国少有耳闻。据统计,目前美国大学拥有270种语种的教学能力。此外,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部分高校都具有开设上百个语种课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在非通用语种数量上还很不够,在与我国建交的175个国家中,至少涉及95种语言。但是,目前中国仅有一所高校能够开设54种非通用语种课程,其中不少语种还是近几年在有关部门重视和关注之下陆续开设的。国内其他几所外国语大学的非通用语种课程都不超过20种,这显然跟不上当前国家的需要。

其次,现有非通用语种主要以欧亚为主,但面向非洲等语言资源丰富,语言文化多样化地区的语种却很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现有非通用语种分布和布局存在不均衡之处,各地语种布局并不合理,除军队院校之外,语种开设较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外国语大学,以及云南和广西等具有跨境语种的地区,而不少综合性大学和其他地区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和课程相对匮乏,很多高校的外语学院,仅能开设英语、日语等通用语种专业。众多高校外语语种单一,势必带来学科同质化倾向明显,更无法满足国家对各类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泰语为例,在整个华东地区,仅有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所高校能够开设泰语专业,这与近年来中泰经贸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的大环境是极不相称的。

除了语种数量缺乏和布局不合理之外,非通用语种教育质量也不平衡。相对而言,朝鲜语、葡萄牙语、越南语等语种教育质量较好,办学层次较高。其他语种除了存在语言难度与语言距离差异等语言本身因素之外,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极为有限,教学质量相对较弱,一些专科层次的高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更是令人担忧。小语种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和影响中国在海内外处理各类事务的国家外语能力。无论是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还是维护国内社会安全(仅广东东莞的外国人监狱就有来自非洲和南亚地区共计48种语言),都会带来各种很多现实语言障碍问题。

我国非通用语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客观历史和现实原因,但都与缺乏全面系统的小语种战略规划不无关联。一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外语教育在语种规划方面一直都是“一边倒”地学习俄语,改革开放后至今,英语在外语专业教育中的比重竟高达95%以上,非通用语种规划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其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另一方面,现阶段小语种发展受到市场化导向的影响,各类高校在缺乏必要的专业论证的背景下,争先恐后地开设一些小语种专业(如朝鲜语专业),盲目提高招生规模,进行大量低层次重复建设,没有将更多精力放在对接国家和区域问题的语种选择和语种均衡发展上面。因此,从国家战略视角开展非通用语种教育规划势在必行!

如何建立小语种人才“蓄水池”

当前中国正从本土区域大国向国际经济强国转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非通用语种教育必须对接国家战略,从以市场导向为主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向。

首先,非通用语种规划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局。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拥有29个周边国家,自2013年以来,周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政治到经济,周边外交已经步入全面发展期,因此,周边国家语言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下,重新审视和规划这一区域的非通用语种已成当务之急,例如,地处西南边陲的省份就可以加强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语言规划;广西、云南等地的高校应该积极规划东盟语种、南亚语种建设;西北地区可以优先发展中亚国家语种;广东就可以考虑南亚和非洲语言规划。这样既有效利用各自跨境语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相关小语种专业建设,又可服务于中国周边外交战略。

其次,非通用语种规划要有助于拓展中国海外利益。非洲和拉美地区都具有重要战略资源,是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主战场。有学者指出,熟悉和掌握对象国语言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海外投资风险。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在国家非通用语种基地高校科学合理布点,在未来3-5年内增设更多的语种专业,向世界各国派遣小语种外语留学生和区域国别研究人员,同时还要建立关键外语语种人才储备机制,制定完整全面的国外语种专业和课程。

最后,非通用语种规划要应对非传统安全风险。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履行一个大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在参与处理国际公共安全问题时,如联合国维和部队、维和警察、派遣国际医疗队等国际事务,以及处置跨国毒品走私、非法移民、恐怖主义以及抗震救灾等突发事件的时候,都对相关人员掌握当地非通用语种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有助于降低和化解由此可能带来的非传统安全风险。为此,国家应在专业外语院校建立非通用语种应急外语人才资源库,建立高层次多语种外语人才“蓄水池”,随时应对并及时解决各类非传统安全带来的语言问题。(沈骑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连体服

武汉西服定做

绍兴工服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