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攀登架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南极医生揭秘中国南极考察28年零伤亡

发布时间:2021-01-05 11:38:05 阅读: 来源:攀登架厂家

南极医生揭秘中国南极考察28年“零伤亡”

3月6日,搭乘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船离开南极中山站返回祖国,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继续保持了无队员在南极牺牲的记录。 近5年来承担中国南极考察队医疗保健任务的是南昌大学的各个附属医院。医疗保健计划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钟专家、南昌大学预防医学研究员余万霰。近日,他向记者解密了中国南极考察28年无一人在南极牺牲的“奥秘”。 让慢性病无法急性发作 南极大陆从无土著居民,被科学家称为地球气候五极(极寒、极旱、极风、极夜和极昼),远离人类聚居区,防控慢性病在南极急性发作是世界难题。余万霰告诉记者,中国南极医疗保健有一个口号:要让人类的慢性病在南极“无法急性发作”。 每次出发前,队员会接受一次全面体检,随队医生系统研究每一位队员的体检资料,同时进行健康访谈(询问生活习性、家族史等),分析可能存在慢病急发因素,针对性地设计科学而严谨的导向性预防诊疗监控流程。医生按流程进行药物预防治疗、定期检查等。例如,如果一位队员出现高血压症状,保健医生会根据在国内建立的特殊健康档案研究他在南极的生活规律,根据昼夜生物节律进行药物控制,更重要的是进行睡眠饮食观察与干预,酒是不会让他多喝的,若睡眠不好还会帮助他有效调整。 余万霰告诉记者,按照现代预防医学理论,一个人如果潜在某些慢性病,对他进行严谨而科学的流程式防治与监控,急性发作的几率是非常低的,而这项技术的关键是“流程”设计。在南昌大学医生执行南极医疗保健任务的5年中,没有一名考察队员在南极发作心脏病、中风等严重疾病,可以说,中国南极考察队员生活在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健康安全保险箱”里。 余万霰还透露,中国科学家将在地球最南端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特别体系,慢性病“无法”发作的流程式监控预防诊疗将会在中国南极考察站成为一项全科医疗的高新技术,当然,这种技术最终会回到人类聚居区。 培训计划暗藏“玄机” 南极医生是从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医生中选拔出来的,要求是普通的外科医生。他们首先要到位于黑龙江亚布力的中国南极考察训练基地进行抗寒训练和心理测试,如果达标后将进入一个“临床各科轮训计划”。这个经过数年精心研究的“轮训计划”可造就出“特殊本领”的医生。“轮训计划”的设计者余万霰向记者“解密”。 “轮训计划”涵盖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骨科、普外、脑外、泌外、胸外、牙科、心理和预防。计划要求接受轮训的南极医生掌握两个要点,一是该科最常见病的诊疗原则,二是该科急症的处置原则,各科轮训完后对各科最基本的技术进行“互溶式”考核。接受轮训的医生将丰富的专科经验转变成更加精湛的全科临床医疗处置能力,面对复杂的综合性临床医疗问题,能够临危不惧,从容应对,将生命垂危的伤员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 2010年1月,中山站一位工程师发生机械意外挤压事故,造成肠、肝、腹壁肌肉、腹筋膜断裂,腹腔大量出血,几个系统出现衰竭,生命垂危。如果在国内,这种程度的重伤一定是各科医生会诊抢救。时任中山站保健医生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庆耀,孤身一人在岗,头脑冷静,进行紧急处置。伤员在南极初步手术后,紧急送往几千公里以外的澳大利亚霍巴特进行第二次手术,生命被成功挽救。这是中国南极考察历史上最危险的伤员,也是一次国际医疗协同大援救的成功事例。 中国医生赛过西方牧师 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临近的俄罗斯站,曾有两名考察队员因酗酒突发心脏病,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而长眠在南极大陆,不少国家有类似的南极长眠者。 南极考察越冬队员易心理忧郁、恐惧,并因酗酒等不良生活行为而导致心脏病、中风等急病突发。为此,西方国家除了提高南极医疗保健水平外,另一招是在南极考察站建教堂,派牧师到南极陪考察队员一起生活。 余万霰向记者透露,中国有比西方国家更厉害的一招。中国南极考察队的保健医生来南极之前都经过心理卫生培训,如果是党员就担任考察站党支部委员,成了站里依靠的“大哥”。 一位近50岁的队员进入南极越冬期后,面对整日的昏暗和狂风呼啸,感到特别恐惧,总觉得自己得了重病,家人离他很远而特别孤独。观察到这样的情况,保健医生住进了他的房间,朝夕相陪,这位队员的孤独感很快消退,真情交流让他觉得亲人就在身边,恐惧感也无形离去,精心的医疗检查外加医学知识循导,使他消除了疾病的猜疑。 南极保健医生通过仁慈之心使离祖国最远的勇士感到“兄弟般”的关爱,有效控制队员心理忧郁、恐惧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和不良生活行为。队员们诙谐地说,我们的医生赛过了西方的牧师。 “老南极”艺高胆大 2008年12月,在执行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任务中,中山站一辆雪地车在结冰的海上行驶,突然海冰裂开,雪地车迅速沉入海底。驾驶员是一位“老南极”,就在雪地车下沉的瞬间,他打开天窗,跳了出来,避免了一次人员伤亡事故。 2012年1月在中山站,一架直升飞机起飞后突然发动机停转,风速又特别大,驾驶员冷静地将直升机降落,同样避免了人员伤亡。 在中国南极考察28年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 中国南极考察有一个传统做法,就是优先选拔有过前往南极经验的人。中国南极考察站很多站长、机械师、电工等都是“老南极”,大多数都去过南极好几次,在南极待过几年。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这些“老南极”经验丰富,面临特殊气候的危险,做到临危不惧,避免伤亡。 2008年,余万霰专门赴南极研究安全问题,完成了一份两万多字的现场考察报告,提出的观点令同行颇感兴趣:南极作业是一个特定环境,其危险因素锁定在特殊框架内,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系统筛查,并揭示发生事故的内在规律,设计动态的安全监控系统来替代静态的安全制度,事故发生率就会降到最低程度,值得国内很多危险行业借鉴。(记者寇勇)

桂林工业设计

乐山工业设计

吴忠工业设计